读者畅谈“我与海外版”—— 一份情缘 一生挚友(我与海外版)

感恩海外版

我读《人民日报海外版》,喜欢靠在沙发上,听着莫扎特的音乐细细品读。读得多了,慢慢就熟悉了各个版面及栏目的特点,思考一旦成熟,就给适合的版面写稿。几年下来,不知不觉已在海外版上发表了60多篇稿件。由于成绩突出,我被任命为地州党报负责人。我把发表的文学作品复印件寄给云南省作家协会,得到的答复是:光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发表的文章就够格加入省作协了。于是,2000年我加入了省作协的行列。

海外版给我的帮助和启发远远超过其他任何报刊,我与她也结下了永远剪不断的情缘。

[云南] 朱法飞

 

与编辑记者情谊深

我曾参加海外版召开的笔会,从而与海外版的编辑记者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与他们的接触、交往中,我发现他们不以大报的编辑记者而清高,而是谦虚谨慎、善解人意。他们非常敬业,认真修改每一篇稿件,并主动与通讯员、作者沟通,培养了一大批作者。我就是因为得到海外版的鼓励和影响,而养成了坚持写作的好习惯,以此活跃文思,跟上时代的节拍。

[浙江] 程秋生

 

千言万语叙说不完

看到海外版为创刊30周年举办“我与海外版”征文的消息,我顿时心绪如潮。我想起对她的“一见钟情”;想起在订报单上把她放在第一位;想起历次的投稿;想起她像恩师一样,激励我实现作家梦……忆思近30年来我与海外版的情缘,真是千言万语也叙说不完。因此,我的征文稿写了好几遍,都觉得没有写好。我渴望在海外版创刊30周年大庆之时,表达我的感恩、感激之情,表达我的一片心意。

[浙江] 张谷清

 

新媒体快马加鞭

作为中国对外传播的主流阵地,海外版融严肃性与可读性为一体,服务海内外读者,在海外华侨华人心目中享有崇高地位,确立了“中国对外开放最具权威的中文传媒”之品牌价值。

我欣喜地看到,海外版加快从单一纸媒模式向集约型、多元化发展转变。海外网、“海客”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建设快马加鞭,这些在“海外版”基础上培育出的新媒体品牌,以即时性、互动性、国际范儿的资讯传播方式,更加密切了与读者、客户的互动交流,成为实现受众稳增长、纸媒调结构的生力军,同时也反过来烘托了“海外版”这张显赫的报业名片。

[浙江] 方令航

 

游子的“娘家人”

我喜欢海外版,是因为她办得好、办得与众不同,具有独家风范与魅力。每年订阅报刊,海外版总是我的首选。

身居异国他乡的人,看到海外版如同见到了娘家人,感到格外亲切,有游子回归的感觉。儿子刚到美国,就给我打电话说,在岳父家看到一份海外版,是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馆赠阅的。我十分欣慰:儿子不会孤单了。我叮嘱他,要珍惜这份报纸,有报必读。在海外版上了解国内大事、党的方针政策,不管走多远,从事什么工作,都会有所遵循,不至于迷失方向。儿子连连说:“我知道,我知道。”

[河北] 郭洁娴

 

她的鼓励 我的动力

2004年,当我为了完成老红军陈靖的遗愿,独自一人重走长征路大获成功时,《人民日报海外版》以《南京军区军官重走长征路》为题报道了此事;2005年,在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我又单闯万里长城,海外版再次予以报道。这给了我莫大的鼓励,也给了我无穷的力量,让我在传播红色文化和正能量的征程上越走越带劲。如今,我已实现了独访长江、长城、长征、运河和边关的“五长”目标。

[江苏] 练红宁

 

一家三代 感谢有你

我的父母都是归国华侨,一直保留着读书阅报的习惯。1985年,当父亲得知以华侨华人为主要读者对象的《人民日报海外版》正式创刊时,他兴奋不已,连说“好事好事!”后来,阅读海外版就成了他们老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和妻子先后在几个地区、几家科研院所工作,但从来没有中断过订阅海外版,而我们的女儿大学毕业后,考进了省外事办,她的工作和学习更是与海外版相伴相随了。

[安徽] 洪云钢

 

特殊的生日礼物

2007年11月15日是我60岁生日。到了下班时间,孩子们陆续地回家了,堂屋里一片欢声笑语,女儿买来了生日蛋糕和葡萄酒,儿媳买了帽子和衣服,儿子则从包里拿出一张邮局的收据单。他说:“老爸,我知道您喜欢读书看报,现在退休了,我给您订了一份《人民日报海外版》,作为给您的生日礼物吧。”我打心眼里喜欢这份礼物,因为我在职时是乡镇党委宣传委员,又是个业余写作者,经常给海外版投稿,对海外版有特殊的感情。一转眼,我们家已自费订阅了8年,海外版成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江苏] 曹乾石

 

海外版,我的大学

我无缘上大学。自费订阅海外版,就像进了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学政治、学文化、学外交、学新闻等。海外版内容丰富,与时俱进,她宣传了中国改革开放后取得的令全世界人民瞩目的成就,传播了正能量,发出了中国好声音。

我喜爱海外版,一直自费订阅,细细品读后还分类收集。像2011年的“我与海外版”栏目、为创刊30周年举办的“我与海外版”征文,我全都收集齐了,装在一个大布袋里,常常“温故而知新”。[安徽] 王昭先

 

海外版,我珍贵的藏品

在我川南老家的柜子里,珍藏着几摞《人民日报海外版》,因时间久远,报纸已变得全身发黄。父母觉得没用,劝我卖掉,只有上大学的妹妹知道我的心思,还从远方带来樟脑丸放到柜子里。

这些报纸是我十多年前唯一的精神食粮,因沉醉于文学,我对“副刊”版尤为喜爱。后来,我调到宣传部工作,得以和海外版天天见面,并以此作为自己最好的老师,而那一摞摞发黄的海外版,在我心中仍是那样珍贵。

[四川] 刘传福

海外版让我在美国不寂寞

我和老伴来到美国新泽西州探望女儿已经快半年了,这段时间,我们天天都看《人民日报海外版》。回想起来,在异国他乡如果没有海外版的陪伴,我们该是多么难过、多么寂寞呀。

我出国前在哈尔滨常年阅览各种报纸,每天还要看央视一频道的新闻节目及央视四频道的《今日关注》等节目,但来美国后就没有在国内方便了,不懂英语就像与外面的世界隔绝了一样,不知道世界各地发生了什么。

有时候真想念哈尔滨,出门就有四通八达的公交车,想买东西,下楼就有超市。在家里寂寞了,打个电话就能和好友见见面、聊聊天。尤其是作为一名哈尔滨知青联谊会的会员,我经常与知青战友们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既有社会意义,又很开心快乐。然而在女儿家,除了看孩子、做饭,每天无所事事。居住地附近商场、超市、娱乐等配套设施很少,干什么都要开车出去。我和老伴在女儿家附近散步时,难得看到街上有人,邻居们也从不互相串门,生活还真是缺少滋味!

女婿很有心,他给我们订了《人民日报海外版》。这一下,日常生活马上变得丰富了、有意思了。海外版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可以让我们知晓国内外重大新闻,了解祖国的各种信息,使我们身处遥远的大洋彼岸,仍然可以与祖国一起同呼吸、共命运。最让我们欣喜的是,在海外版上还能看到来自我们家乡哈尔滨的消息,像冬季的哈尔滨,最大的亮点是冰雪节和滑雪比赛,搞得花样翻新、热闹非凡,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冰雪爱好者,也把我们的心带回了哈尔滨。

阅读海外版让我和老伴受益匪浅,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快乐。它很让人期待,以至于我们天天都要查看门口挂着的信箱,有时隔一天看不到报纸,还真是怪想的!

我们的签证马上就要到期了,按照原计划,我们就要回到中国、回到家乡哈尔滨了。我对女儿和女婿说,我们走了以后,你们不要停止订阅海外版,我们下次来还要继续看。

(赵柏林——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离不开的老朋友

我在美国和《人民日报海外版》相识、相伴,至今已经有20多年了。在异国他乡看来自家乡的报纸别有一番滋味,我们家一直坚持订阅,有时为了早一天看到海外版,我也会在电脑上看,图个先睹为快。

我很感谢海外版多年的陪伴。每当我想了解天下大事的时候,它能在第一时间提供时事报道,有时还刊发独家的分析文章;每当我怀念祖国的时候,它能及时告诉我祖国在日新月异发展中的好消息;每当我思念祖国亲人的时候,是它讲述了许多“最美的老师”“最美的司机”“最美的医生”等动人的先进事迹,这些正能量的报道很是鼓舞人心。海外版还很重视为读者服务,如《读者桥》版刊登的内容,能让我学到各式各样的知识、掌握各种对海外中国公民来说非常实用的信息。

多年来,海外版一直支持和激励着我为传播祖国灿烂文化而努力着。我有一个“小小中文班”,培育着一批又一批学习中文的孩子们。我常鼓励学生写点小作文,是海外版《学中文》版给这些孩子提供发表文章的平台,《学中文》版曾先后发表过我和我的学生们上百篇的短文。多年过去了,每当回忆起过去的岁月,回忆起文章见报时的快乐,那激动人心的场面至今还历历在目:国内亲人忙着买报纸传阅着,家长高兴着,学生激动着,这对在国外传播中华文化起到很大的作用。现在,我还在教4名小朋友学习中文,常常鼓励他们学习造句和写短文,因此他们也有小小作文见报。如2013年11月18日鹿星煜写的《紫色小手机》、2013年12月2日于嘉诚写的《妈妈聪明又能干》以及2014年1月13日于嘉诚写的《我爱冬天》等。陆续有小作文见报,就能不断地鼓励孩子们把中文学好的劲头和决心,也坚定了家长支持孩子把中文学好的信心。

20多年的海外生活,海外版给了我很多智慧和启迪,也给了我很多的生活乐趣,成了我的良师益友。我对它已经离不开了,在我有生之年都要看下去,不仅要做它的忠实读者,还要继续做中国文化的传播者。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我的投稿心得

近日,翻开我的两本《〈人民日报海外版〉用稿贴报册》,看着日积月累、有些已经泛黄的一篇篇剪报,我不由地回想起30年来与《人民日报海外版》结下的不解之缘。

那是1985年,改革开放的东风催生了重庆市首个宠物市场,一些饲养者把自家喂养的宠物犬拿到这个市场来出售,一时间成了当地的新闻。我经过实地采访后,写成《重庆出现宠物市场》一稿,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寄给了海外版。不久,竟被海外版采用了!当我收到样报,第一次在海外版上见到自己采写的稿件时,兴奋之情真是难以言表。从此,我便一发而不可收,不论是因公出差、外出旅游还是回家探亲,每到一处,我都注意寻觅适合对外传播的题材,不断地向海外版投稿。同时,我还仔细阅读海外版,了解各个版面、栏目的内容,使得见报率不断提高,30年间共发表了各类稿件30篇。

在给海外版投稿的过程中,我得到各版编辑老师的耐心指点和帮助,让我至今都心存感激。我自己也不断地摸索,逐渐积累了一些向海外“讲好中国故事”的心得:

一是注意寻觅合适题材。寻找那些海外华侨华人想知道、感兴趣的中国故事。我主要围绕“新、古、名、奇、外”等方面的内容进行采写:“新”是指新涌现出的各种新事物、新风貌;“古”是指历史名人、名胜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名”是指名人故居、名人轶事、名特小吃等;“奇”是指罕见的奇特现象;“外”是指一些外国人在中国的事例。

二是注意文字表述方式。因为海外版的读者对象大多是海外华侨华人、留学生,所以我在写稿时,很注重文字的生动性、稿件内容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围绕“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采取“小中见大”的写法,用事实和数据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腻、生动的描述。例如,“解放碑”是重庆市的标志性建筑,过去在市民的印象中,有“鹤立鸡群”之感。而重庆成为直辖市后,解放碑四周的摩天大楼迅速拔地而起,使得过去高耸的解放碑显得矮小了。我抓住这一细节,用过去与现在“高与矮”的对比,来表现重庆市的日新月异。稿子投给海外版后,很快就被刊用了。

三是注意写外国人在中国。改革开放后,不少外国人来中国定居,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位英国老人哈利先生。1995年,哈利先生来到他中国妻子的故乡——重庆市巴南区,他是为实现对妻子生前的诺言,告别了在英国的亲人,带着妻子的骨灰来中国定居的。他与妻子的女儿(继女)和外孙女住在一起,并开办了当时巴南区唯一一家外资企业——哈利机械制造厂,由他的继女任总经理。他的故事被当地传为佳话,我前去对哈利及他的继女进行了采访,写成通讯。海外版以《一个英国人的中国情》为题予以发表,并配发了照片。

由于我多年笔耕不辍,向海外介绍家乡、讲述中国故事,受到了大家的好评,也得到了不少的荣誉。不久前,我在海外版上发表过的数十篇文章还被收入由重庆市巴南区委统战部编印的《我看开放的中国》一书,该书已被重庆市及巴南区图书馆、档案馆收藏。

(李汉成——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读者桥》上说礼仪

 

《人民日报海外版》而立之年,迎来出版万期的喜庆日子。

说起我与海外版的亲密接触,从写“礼仪漫谈”开始。“礼仪漫谈”是《读者桥》版的一个栏目,自2010年元月2日呱呱坠地,至今快7岁半了,在每周六的第5版和读者见面,至今已刊出242期。

那是2009年的国庆节前夕,海外版计划开办这个讲外交礼仪的栏目,邀约外交部礼宾司捉刀。司里忙,顾不上,便让综合处副处长和我联系。我曾在礼宾司工作多年,虽已退休,身体还有点小毛病,但是思量几天后,还是接受了挑战。俗话说得好,人活得要有点精气神儿!当年11月13日,我答复主管此事的王编辑:“先写一年试试看”。12月1日,我还应约到了编辑部,受到总编室刘主任等热情接待,具体商谈了写稿要求。不曾想,《读者桥》上说礼仪,竟然坚持到了今天。

既然接受任务,就要集中精力做好。家务事我本来干得不多,这回更有理由当甩手“掌柜”了。老伴偶尔也有怨言,可是看到我专心致志的样子,也就忍了。我退休后一度较忙,返聘礼宾司、外出讲课、写稿投稿等,而接受这个任务后,其他事就干得少了。我一般是上午写,下午到公园走步,每天按时“上下班”,天天如此。老伴说,也没个周末不周末,比上班还累。可是,年纪不饶人,长时间看、写,眼睛受不了,必须劳逸结合。不用眼,可用脑,常在走步或躺在床上时谋篇。脑子里偶然涌现的好题目、有意思的话语或词句,都会顺手记下来。

我写搞,注重内容真实,说短话、造短句,特别在意不出错别字,标点也得点对。而《读者桥》的编辑们,要求甚严,我稿件中任何不妥之处,都很难逃脱他们的目光。一次,张编辑给我通话,说“纱丽”在我稿件中音译不一样,应统一。有时,为修改一句话、一个字,张编辑会反复征求我的意见。编辑认真,这不仅是对读者,也是对作者负责。

“礼仪漫谈”在漫长的7年多里,已经谈了很多。从网上看,转发量不少,也有些报刊转载,可见读者有需要。我会振作精气神儿,不辜负广大读者的厚爱。

马保奉外交部礼宾司原参赞——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